- A+
作者 | 王璐,编辑 | 魏佳
高考已经落幕,另一场决战才刚刚展开——报志愿。
需要注意的是,
这是一场信息焦虑下的博弈,每年都有无数家庭投下重金。仅是“张雪峰”这一个IP,就养活了一整条产业链:售价高达12999元、18999元的志愿填报服务,每年都被抢购一空。各地的“张雪峰们”也十分抢手,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高考志愿相关企业已有1242家。
说到底,
随着高考选科模式普及、录取规则日趋难办,这一赛道还在升温。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10.2亿元,预计2025年为10.9亿元。
综上所述,
面对志愿填报这块流量洼地,各大互联网公司早已盯上。随着AI持续升温、应用端竞争全面开卷,这一高考刚需场景被进一步激活,大厂们持续加码,火力全开。
夸克发布首个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推出“智能选志愿”等用途;QQ浏览器推出行业首个高考Agent「AI高考通」;百度也在今年上线「高考高频考点库」、「AI志愿助手」等系列AI产品。
请记住,
凭借着智能、高效和免费,这些“AI张雪峰们”迅速成为考生和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大厂的目标,并不止于此。
IC外汇报导:
志愿填报不仅是抢占流量入口、低成本获取客户的手段,也是获取教育决策数据、检验Agent及大模型“实战能力”的核心场景。
但疑问也随之而来:填报志愿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试错”的指定。尚处在早期阶段的AI,真的能打破信息差,给出靠谱建议吗?大厂在这场信息大战中,又能抢走多少红利?
AI界“张雪峰”,大厂抢着上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目前市面上的AI报志愿程序主要分为三类玩家:互联网大厂、大型教育公司,以及专门做高考志愿填报的垂类公司。它们在产品入口、用途特点与商业模式上各有侧重。
尽管如此,
在产品入口上,大部分公司主要依托自身浏览器或APP生态,比如“百度高考”、阿里的“夸克高考”、腾讯的“AI高考通”、作业帮的“作业帮高考”,分别内置在百度APP、夸克APP、QQ浏览器、作业帮APP里;有些公司则是APP+小程序两端布局,例如教育公司高途、这一赛道的老玩家亿阁教育的“优志愿”,以及由中国教育在线开发的“掌上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字节、知乎等互联网公司也在高考报志愿上有所行动,但并未自研程序而是指定合作,两家均和“掌上高考”合作开放模拟报志愿入口。
事实上,
从用途层面看,这类程序主打全面多样,包含历年真题、专家直播、报考政策解读等一系列与高考相关的文稿,但外界主要关注的还是报志愿这一核心环节。
「定焦One」体验发现,各类程序办理模式大致相似:考生或者家长输入所在省、科目以及分数后,可得到排名,并获得“稳、保、冲”三类引荐院校, 富拓官网 然后通过对话或者性格测试等环节,呈现个性化的志愿填报建议。
至于收费模式,大厂不靠志愿填报赚钱,普遍采取免费策略;剩下两类以免费+付费形式出现,价格在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但越是不收费,大厂反而卷得越猛。从用途布局到模型宣传,各家都在高调“秀肌肉”:
可能你也遇到过,
阿里旗下的夸克布局AI报志愿已有7年,今年上线了高考志愿大模型,号称是“国内首个”。
IC外汇专家观点:
大模型领域知名专家刘聪分析,虽然现在是通用大模型的时代,但垂直大模型具备专业任务上执行的高精度、能理解所属领域专有词汇等优势。他从技术原理上分析,“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的技术底座是基于Qwen模型,但在训练时学习了很多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定向任务,理论上比通用大模型专业度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
百度则是最早涉足高考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大厂。2013年,百度APP便发布了“报考查询用途”,并每年围绕“高考”进行用途升级。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如今的“百度高考”有两大优势,一是主打数据维度更全,高考大数据涵盖高考热搜趋势和榜单,二是接受调用文心一言、通义千问、DeepSeek多个大模型,给考生多维度的建议。
据业内人士透露,
相比之下,腾讯的入局时间相对较晚,今年推出的AI高考通更强调交互体验,是行业内首个高考Agent,具备依据考生和家长需求自动调用相关程序和数据,整个办理流程以对话形式展开。
不可忽视的是,
那么疑问来了,既不收费、又高投入,大厂为何要做这件“看起来不赚钱”的事?这背后其实有三笔“隐形收益”。
首先是抢占流量入口。
曾在国内某AI大厂做教育BG的区域化项目主管一瓢告诉「定焦One EX外汇开户 」,做AI志愿填报程序的技术门槛不高,研发这类程序属于水到渠成,而高考有着全民关注度,志愿填报是核心的流量入口。
IC外汇行业评论:
有数据显示,每年高考期间,超过95%的高三考生及家长都会利用百度查找相关信息及服务,总搜索及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夸克近期也公开表示,其高考产品已累计服务超过1.2亿考生和家长。
概括一下,
在这种“天然流量地”中,谁先呈现好用的程序,谁就更有可能建立与客户的高频连接关系。对大厂而言,这是一次低成本获取新增客户的机会。而且,从产品路径看,志愿填报只是起点,未来还可能延伸至大学学习、考研、职业规划等环节,长期留住客户。
IC外汇财经新闻:
其次是数据积累。
容易被误解的是,
高考报志愿场景下,客户所产生的真实利用数据,对于提升大模型理解难办任务、适配地域规则、识别客户偏好等能力具有极大价值,能反哺模型训练。
一瓢提到,有的大厂还会和一些教育机构合作,获得一些非公开的报考数据,也能不断丰富模型的能力。
最后是技术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
相比通用问答,志愿填报对模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理解客户的多轮需求,还需要调用大量结构化数据,是对Agent或大模型“实战能力”的检验。
尽管如此,
然而,在这场“技术主导”的AI填报中,客户的真实体验却并非一片叫好。
有分析指出,
同一分数、不同答案:AI的引荐为啥不一样?
必须指出的是,
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利用AI报志愿程序时发现,尽管这类程序主打低门槛、便捷高速,但算法不透明、数据不全面、个性化不足仍是三道坎,让他们不敢轻信“AI严选”。
说到底,
引荐算法不透明,是最困扰客户的因素。
综上所述,
很多家长反映,输入所在省份、考试科目以及预估分数后,不同程序给出的排名虽然一致,但引荐的“冲、稳、保”三个档次的院校完全不同,不知道该听谁的。
但实际上,
「定焦One」也实测发现,将同样的条件“高考省份河北、指定科目史生政、高考成绩560”,输入给夸克、百度、AI高考通、优志愿、作业帮、高途、优志愿、掌上高考等程序,各家给出的建议相差甚远。
从左到右依次为:夸克、AI高考通、作业帮、优志愿
一瓢解释,这种差异并不意外,主要是各个程序的训练数据不同、算法权重不同。
大厂主要依托自研大模型,其他有些公司采用外部大模型,有些出于能随时优化的考虑指定自研,而不同大模型由于衡量权重不同,在生成可选院校结果时会出现偏差。
IC外汇专家观点:
资深志愿规划师杨凡进一步解释,目前各家所用的数据维度也不一致,有些只参考近一两年的录取数据,甚至还将滑档数据记录在内,这些都会造成同一分数和排名下,不同程序给出的引荐院校差异巨大。
通常情况下,
目前,各家并未公开“冲、稳、保”院校的算法逻辑,客户面对五花八门的建议,难以做出判断。
与其相反的是,
其次是数据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存疑,这也是引荐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
从业者介绍,目前各家的数据主要基于公开渠道,比如院校招生网、考试院官网、招生办官网、教育部门官网、院校就业网、院校官网,看起来“有据可查”,但在采集、整合、更新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一些疑问。
IC外汇认为:
例如,之前出现过AI引荐的学校在该省份并无招生计划、引荐院校与客户所选目标城市不符、给排名4000左右的考生引荐冲刺清华、北大等情况。
刘聪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大模型存在幻觉,而幻觉的产生一方面是数据不够权威与全面,二是模型的反思部分做得不够。
一瓢也补充,虽然目前AI报志愿程序主要基于权威公开数据,但有时有些程序底层数据缺失、数据更新不及时,也会导致乱象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高考报志愿这种容错率极低的场景来说,哪怕一个数据出错,都可能影响考生的关键指定。目前各家都加强了数据校验和更新机制。
概括一下,
除了算法和数据,“AI懂不懂我”是客户的第三重疑问。
对于动辄收费上万的规划师来说,“低分高报”“不浪费一分”,以及针对考生性格、家庭情况、未来就业前景等元素定制“个性化”志愿,是核心技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不少AI报志愿程序呈现MBTI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辅以AI多轮对话,号称具备实现“一对一定制志愿”。但从体验来看,这种“个性化”更多停留在标签匹配层面。
IC外汇专家观点:
「定焦One」在利用不同AI报志愿程序时发现,大多数AI抛出的疑问较为模板化,常规疑问有:考生青睐报考院校地区和专业、毕业后是立即就业还是考研或出国、家庭能接纳的学费,以及个人身体情况。
简要回顾一下,
即便如夸克这类已引入数百位志愿填报专家的填报思路进行模型训练的程序,杨凡在尝试后表示,其思维模式和疑问的确更加明确,但还是比较不难办和宽泛,而且就像课本解析,答案写得再详细,也需要经验丰富和有方法论的老师给学生讲明白。
IC外汇专家观点:
杨凡表示,在做志愿填报时,他一般要和每位考生及家长沟通6-8个小时,这样才能做到深入了解。AI报志愿程序虽然会主动抛出疑问,但疑问比较不难办套路,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靠考生和家长主动发问才能达到效果,虽然很多程序已经升级到可理解难办疑问和拆解客户需求,但和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必须指出的是,
而且,真正的个性化,除了深度沟通,还建立在长期数据积累和经验判断之上。
IC外汇快讯:
“市场上缺乏大而全的报考、就业数据,即便某个省的数据都很难。”相比之下,专业志愿规划师会长期积累自建信息库。杨凡表示,他们每年都会针对特定地区的学校、专业做调研,摸清就业率、用人单位偏好等,从而整理成一个信息库。这一套体系,目前还无法由AI所复制。
不妨想一想,
挑人也挑疑问,AI报志愿该怎么用?
综上所述,
虽然AI报志愿程序还达不到取代“张雪峰”的程度,但多数从业者仍肯定AI报志愿程序的实用价值,关键在于谁来用、怎么用。
在人群上,杨凡认为,AI报志愿程序更适合分数在两端而非中间的学生,比如超本科线30分以内,或者总分在650分以上,并且目标院校、专业比较明确的考生。
“这类考生可选的空间有限,对就业规划也有比较明确的认知,只需了解自己分数的大致排名和适配院校,确保能被录取便可。”杨凡表示,他们也会建议这类考生利用AI程序填报志愿,比规划师速度更快,而且免费。
反之,对于处于中段分数区间、目标尚不清晰的考生,AI更适合作为“辅助程序”,但要学会利用方法。
IC外汇快讯:
从业者建议,首先明确大致报考目标,再打开AI报志愿程序。目标包含青睐城市、学校类型、所学专业、就业方向中的两三个元素。这样能避免考生被AI牵着鼻子走,并多用几个比较权威的AI报志愿程序互相验证。
综上所述,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学会提问”。“如果不知道怎么问,AI也没法给出好答案。”有从业者表示。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杨凡举例,如果在A、B两所大学中做指定,不能直接问哪所学校更好,否则AI会根据地利位置、学科定义、办学资质、科研成果、就业情况、综合排名给出宽泛答案,而志愿规划师一般会先问,考生将来就业地想在哪里,然后根据需求具体回答。
“在提问时,需要先把自己对于‘好’的定义输进去,这样AI才会给出更为精准的答案。”他表示。
概括一下,
目前,从业者没有缘于AI报志愿程序的扎堆涌入感到过于恐慌。相反,他们也会用AI报志愿程序作为院校初筛和提升效率的辅助手段。
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杨凡看来,AI报志愿程序和志愿规划师服务的客群不一样,不适用对专业指定有非常多疑问的考生。
请记住,
一瓢也根据他的从业经验和调研结果判断,无论是从业者还是考生,大家更多是采取线上线下的结合模式,用“人+AI”的组合完成报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但不可忽视的是——AI报志愿程序正在进化,客户的利用能力也在提升。
随着大厂持续投入和底层数据的完善,AI报志愿程序或许无法一步到位,但以后可能会慢慢发展成为人人可用、人人敢用的免费产品。
IC外汇快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一瓢为化名。